English

《胡风家书》中“师爷”指的是谁

2008-07-07 18:17:00 来源:博览群书 吴永平 我有话说

《胡风家书》(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)收录了胡风致梅志的三百余封信,为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原始资料。遗憾的是,由于注解稍欠准确,给读者增添了解读的难度。

胡风在私人通信中习惯于以“隐语”指代他人,《胡风家书》中尤多,若编者未详加考辨,注解中就难免产生失误,使读者无所适从。“师爷”

的误释,即突出的一例。

“师爷”之称谓首见于胡风1952年12月12日家书,信中写道:

昨晚开了会。林、冯、何三位轰了一阵。早料到如此,果然如此。说是下周再开一次,就结束了。下次是胡、邵二位。下次当然要我发言的。以后呢?那就不知道了。不存幻想,当然好办。如陷在荆棘林中,现在只求早日结束。结束后,看怎么来罢?师爷昨晚都出了席,可见隆重。

编者晓风注云:“师爷,指胡乔木。”

信中提到的“开会”,指的是1952年下半年中宣部召集的“胡风文艺思想讨论会”(下略为“讨论会”),于9月6日、11月26日、12月11日和12月16日共举行过四次会议,该信说的是第三次会议的情况。“林、冯、何三位”指的是林默涵、冯雪峰、何其芳,“胡、邵二位”指的是胡绳和邵荃麟。“师爷”是否指胡乔木,尚有疑问。

根据该家书的描述,“师爷”没有出席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,但出席了第三次会议。这给我们的考证提供了线索。

胡风日记提供了出席第一次会议者名单,计有周扬、丁玲、冯雪峰、何其芳、胡绳、王朝闻、林默涵、严文井、袁水拍、陈企霞和胡风共11人,这些人可以排除。

舒芜日记(舒芜《参加胡风文艺思想讨论座谈会日记抄》,载《新文学史料》2007年第2期)提供了出席第二、三次会议者名单。第二次有周扬、胡绳、邵荃麟、冯雪峰、林默涵、严文井、王朝闻、艾青、葛琴、王淑明、周立波、萧殷、陈企霞、胡风、路翎和舒芜共16人。这些人也可以排除。第三次“除上次的十六个人而外,又加上张天翼,何其芳,田间,杨思仲,阳翰笙,合共二十一人。”何其芳可以排除,疑似“师爷”者还剩下张天翼、田间、杨思仲、阳翰笙等四人。

胡乔木既不在出席第一、二、三次会议者的名单中,也不在疑似者中,肯定不是“师爷”!那么,“师爷”是四人之中的谁呢?

胡风1952年12月17日家书中再次出现“师爷”之称谓,信中写道:“最后一次会,晚八时到一时过或二时左右。发言者有胡、邵、艾、田、子周,还有师爷。两次,师爷都参加了的,可见严重程度。”

“师爷”在第四次会议上发了言,这又为我们的继续考证提供了线索。

查阅胡风12月16日日记,分明记着:“约八时开会。发言者:胡绳、荃麟、田间、艾青、阳翰笙、何其芳、周扬。”在12月17日的家书中,田间既与“师爷”并列,可以排除;杨思仲、张天翼未作发言,也应排除;于是,疑似“师爷”者只剩下阳翰笙一人。

然而,问题又来了。阳翰笙的地位不及周扬,胡风为何视阳翰笙的出席为“隆重”、“严重”呢?查阳翰笙简历,此君在建国初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、副秘书长、中共文化教育委员会机关党组书记,并兼任中共中央统战部一处(文化处)处长、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、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等职。正是这最后一个职务,使得胡风对之有所忌惮。在他看来,阳翰笙是代表周恩来出席“讨论会”的。

至此,编者的误识也可以理解了。“师爷”是“秘书”的旧称,胡风称阳翰笙为“师爷”,是由于他时任“副秘书长”。编者将“师爷”标注为胡乔木,是由于他身兼毛泽东的“秘书”。误识就是这样发生的。

“师爷”之称谓的最后一次使用,见于胡风1953年1月5日家书,信中写道:“明后天或者到师爷处打一转,不过,没有什么意思。和这类人谈话,好像和影子打交道。”查阅胡风日记,1月6日载有:“访三花。访盛家伦,一道聊天,到小馆喝酒吃面。访阳翰笙。”冯雪峰(“三花”)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《文艺报》主编,不是秘书;盛家伦是音乐家,也没当过秘书;只有阳翰笙在秘书位上,可称为“师爷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